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開盤 » 維基K線漏洞

維基K線漏洞

發布時間: 2021-08-12 01:25:21

① 維基共享資源怎樣上傳圖片才不會被刪

你好,我是文東。
為了更好的解決你的問題,我先簡潔的解釋一下什麼是「維基共享資源」。
「維基共享資源」:一個多媒體資料庫,是以一個自由的圖像、音樂以及可能包括文獻、演講等的資源中心,提供給所有的「維基媒體計劃」使用。這個項目中的資源可以在所有的計劃中調用。是指存放自由開放的圖片、聲音、及其他多媒體檔案的地方,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計劃。上載的非低俗的檔案可在其他維基計劃中使用,包括維基網路、維基教科書、維基新聞以及wiki.yeefe.com等。
所以,你的文件可能不符合要求,或者是另外一種情況——如果你用的是電腦,可能是客戶端安裝時出現錯誤;或者你的電腦出現漏洞、病毒,干擾了軟體的運行;如果你安卓手機,出現的問題是你安裝的是山寨軟體,不能再手機上運行。
你好,我是文東很高興我能提供回答給你。

② 2012世界末日說法的漏洞問題

給你來點猛料

瑪雅人的「卓金歷」或長歷「(Maya's "Long Count" calendar )說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臨以後,12月22日的黎明永遠不會到來。

依照瑪雅歷法,地球由始到終分為五個太陽紀,分別代表五次浩劫,其中四個浩劫已經過去 當第五個太陽紀來臨,太陽會消失,大地劇烈搖晃,災難四起,地球會徹底毀滅,按照馬雅歷法是三一一三年,換算為西歷便是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北極與南極磁場發生顛倒的過程即為磁極顛倒。這一現象導致的最壞結果,將讓地球磁場的磁力為零高斯(高斯為磁感應單位),如果此時再遇上周期為11年的太陽兩極磁場顛倒,地球上所有動物(包括人類)的免疫系統將大為降低;地球的外殼會發生更多的火山噴發,地震,泥石流等現象;地球磁氣圈將被減弱,來自太陽的宇宙輻射就會增大,最終可能對人類造成輻射災難;一些小行星將朝地球方向飛來;地球的重力也會發生變化。

天體和物理學家與電腦科學家共同研究發現,上次發生同等現象的時間是在恐龍消失時。在現代人類歷史中,還沒有此類現象發生時的場景記載。

………………………………其實是瞎說八道的 其實瑪雅人只是按卓金歷推算一個個紀元 每個是5126年 2012年正好是第五紀元的結束第六紀元的開始 瑪雅人的意思是人類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太陽系也進入一個新的周期。其他那些末日論的破東西都是上個世紀那些破爛預言家說得,到現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都安到了瑪雅人頭上了。

我曾經花了一下午在世界最權威的維基網路(wikipedia)英文版面上查找瑪雅末日論的資料,上面內容非常全,但也只是寫了按瑪雅長歷記載2012年是一個周期的結束並沒說全世界到那年就死定了。而那些所謂的種種末日假設都來自上世紀或十九世紀的一些雜七雜八的「預言家」,甚至還來自美國大片「2012 doomsday」……

如果你要個依據的話從前有個大牛曾寫過一篇文章駁斥這些謠言,這里貼上共同仰慕一下:

《駁2012年地球末日說》

近來,網上關於2012年地球末日的消息傳的沸沸揚揚。甚至連網路知道天文版里都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因此,個人認為到了反駁這些流言的時候。雖然我才疏學淺,但還是在他們的所謂的論據中看出諸多問題。

1.天王星異常接近地球引關注。「天王星的軌道令該遙遠行星反常的接近地球,由原本距地球31.4億公里,拉近至目前只有25.9億公里,並將一直保持此距離至2012年。」

這樣的說法在我看來簡直可笑,首先,這些滅亡論者連天王星到地球的平均距離都不知道。天王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9.21天文單位,考慮上偏心率距離地球最近也只有18天文單位左右,最遠也只有20.5天文單位。18天文單位摺合成千米大約27億千米,還是與它們的數據不符。

次外,從他們的言語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對行星運動的無知。對於天文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王星的運行周期非常長,幾乎可以看作不動。在一年中,地球到天王星的距離從18.2到20.2天文單位中周期變化一次。他們卻說天王星在2005年到2012年一直接近地球。可笑。

2.地球磁極倒轉「丹麥行星科學中心一個研究小組近日詳細分析了丹麥「阿斯泰茲」號人造衛星收集的最新資料」

真是遺憾。查閱歷相關資料,這顆衛星不存在。也不會著一個存在的東西才來忽悠人。

3.強厄爾尼諾「2011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共發生4次日食。2012年發生2次日食」

「南京大學教授林振山等人預測,2011年會發生 事件。」

現很遺憾的告訴那些人,林振山教授確有其人,但是是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當我搜索「南京師范大學 林振山 厄爾尼諾」又查無資料。消息的真實性可想而知。

還有,一年發生4次日食固然比較少,但也沒什麼奇怪的。每年月亮過黃白交點前後17天且月相為朔月一定會發生日食。所以一年最多發生4次日食,最少發生2次日食。正常。還有厄爾尼諾現象平均6,7年就有一次,日食的周期(沙羅周期)是18年11天,兩者不能整除。所以如果2012年有4次日食,還有厄爾尼諾說是日食引起,那若干年後,發生厄爾尼諾現象一定只會有兩次日食,是不是說明日食會抑制厄爾尼諾??

4、星相上,2012年將出現大十字,土木相沖,日月相沖,這代表流血和死亡,上次十字發生在伊拉克戰爭。

正常,土木相沖。代入會和周期公式計算1÷12+1÷28=1÷周期。可得周期是20年,20年一次,比上次大十字少見多了。見怪不怪。

5、「星相上,2012年5月5日從雙魚時代正式過度為水瓶時代,雙魚時代的特徵是工業和科學技術發展,水瓶時代的特徵是精神領域的提升。」

牛,查一下Skymap,可以得到春分點從雙魚座到寶瓶座要公元2600年(如果不是春分點的變化我也想不出第二種理解了,還要請諸位指點)用不找懷疑天文軟體的准確性,古代利用星相斷代都是靠這些軟體。

6、「地球正在進入光子帶。」

遺憾啊。光子帶曾經有人認為是存在的,但是經過天文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了光子帶是不存在的,還拿這個作論據,是湊,還是心虛?

尤文圖斯球迷論壇,尤文

7、「台灣一個學齡前班的孩子突然說起古maya語,大概意思是說要凈化地球,時間是2012年。」

只能說偽造者水平不怎麼樣。瑪雅語還有諸多沒有破譯,更不要說閱讀了。它們怎麼知道這孩子說得是瑪雅語??

還有一些論據由於自己涉入不深,不加以反駁,以免怡笑大方(水晶頭骨在方舟子的《破解世界未解之謎》一書中已經加以了批駁,所謂的發現者言辭互相矛盾,讓人對其准確性生疑)。但是在我略知一二的天文學中,它們的論據無一不是荒誕至極,其他論據的可信性不言而喻。

因此,我認為,關於2012年地球末日的說法是一些無所事事的人別有用心的產物。

③ 維基310為什麼用利潤率做排名主要依據

他們採用的是國外推介網站的思路,更合理一些。
利潤率就是盈利率,用利潤除以成本。說白了就是在一定周期內,用最小的代價幫你賺最多的能力。這個數值越高,就越能幫你盈利,這是心水推介的核心價值,也是負責任的高手所追求的。
國內一般用勝率做排名,無可厚非,但有漏洞,比如海推下盤或大小球,很容易把勝率做上去,但利潤率絕對很低,因為成本太高,這對跟注的用戶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大家都說「十九輸」,這並不是說一場兩場,而是時間長了,才會這樣。有水平的高手,長期看真能讓你盈利,一般來說利潤率長期在百分之十幾,就已經很厲害了,絕頂高手也有到30%的,但大多數都是10%以下,這是合理的。

④ 國內的各種百科,錯誤漏洞非常多既然如此,那麼專家學者為什麼不編輯百科呢

網友寫一下,也許是興趣,也是是愛好,一毛錢也沒有。專家編一條假如是一塊錢,一千萬條就是一千萬,這個錢誰給?

⑤ 越南語 八漏洞拉 啥意思

香港人一般念「北漏洞拉」,越南文寫出來是「bắt đầu từ nay」,意思為「從現在開始」,是1988年香港政府向越南船民播出的越南語宣傳聲帶頭四個音節,講述港府對越南船民已經實施甄別政策。因為是通過廣播播送的,而且播送次數很頻密,所以「北漏洞拉」有時會被用作對越南人的戲稱。
全段廣播越南文原文如下:Bắt đầu từ nay, một chính sách mới về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đã được chấp hành tại Hồng Kông. Từ nay về sau, những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kiếm cách nhập cảnh Hồng Kông với thân phận những người di tản vì vấn đề kinh tế sẽ bị coi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họ sẽ không có chút khả năng nào để được đi định cư tại nước thứ ba, và họ sẽ bị giam cầm để chờ ngày giải về Việt Nam.

股市分析中MA1 MA2 MA3 MA4 MA5 MA6;還有KDJ-K KDJ-D KDJ-J分別代表什麼解釋通俗易懂點,深刻一點!

MA1-MA6是移動平均線(MA)的6條平均線
MA指標的計算公式
1.N日MA=N日收市價/N
2.要設置多條移動平均線,一般參數設置為N1=5,N2=10,N3=20,N4=60,N5=120,N6=250(在大智慧等炒股分析軟體中可以自己設置天數)
有幾個用處:
1.判斷股票買入賣出時機
在炒股軟體中,通常MA1為5日均線(黃色)、MA2為10日(紫色)、MA3-20日(綠色)、MA4-60日(白色)、MA5-120日(藍色)、MA6-250日(紅色)線
當短期均線由下而上穿過較長期均線(如MA1由下而上穿過MA2(也叫MA1金叉MA2)或MA2由下而上穿過MA3(也稱MA2金叉MA3))視為買入信號;反之,短期均線自上而下穿過較長期均線視為賣出信號(也可以說短均線死叉較長均線為賣出信號).
2.短期內有支撐和阻力的作用.
比如現在(2009年9月15日)今天上證收於3033點,上方有3070點左右的阻力線(60日均線MA4),說明3070點附近可能會遇到阻力,大盤在近期可能有回調的風險.(如果我們仔細看的話,會發現9月8日MA1金叉MA2,9月14日MA2金叉MA3)
反之,指數在均線上方運行,均線起支撐作用.
長期均線比短期均線的支撐和阻力作用大,可靠性更強.
3.可以和其他的指標配合使用,准確率會更高,比如MA與指數平均數(EXPMA)、變異平均線(VMA).
缺點:有一定滯後性;在非理性牛市和非理性熊市中,阻力線和支撐線形同虛設.
注意:判斷大盤走勢或買入賣出時機時,不能只看一兩種指標,需要綜合分析各項指標,如MACD,KDJ,RSI,成交量等不一一列舉;現在有很多大莊家和操盤手反技術操作,所以不可太過相信技術指標,它只是一種參考.
KDJ指標
(以下摘自網路http://ke..com/view/348831.htm):
K線是快速確認線——數值在90以上為超買,數值在10以下為超賣;
D線是慢速主幹線——數值在80以上為超買,數值在20以下為超賣;
J線為方向敏感線,當J值大於100,特別是連續5天以上,股價至少會形成短期頭部,反之J值小於0時,特別是連續數天以上,股價至少會形成短期底部。
KDJ指標在各類軟體中的顏色:K線為白色,D線為黃色,J線為紫色
1.當K值由較小逐漸大於D值,在圖形上顯示K線從下方上穿D線,顯示目前趨勢是向上的,所以在圖形上K線向上突破D線時,即為買進的訊號。
2.實戰時當K,D線在20以下交叉向上,此時的短期買入的信號較為准確;如果K值在50以下,由下往上接連兩次上穿D值,形成右底比左底高的「W底」形態時,後市股價可能會有 相當的漲幅。
3.當K值由較大逐漸小於D值,在圖形上顯示K線從上方下穿D線,顯示目前趨勢是向下的,所以在圖形上K線向下突破D線時,即為賣出的訊號。
4.實戰時當K,D線在80以上交叉向下,此時的短期賣出的信號較為准確;如果K值在50以上,由上往下接連兩次下穿D值,形成右頭比左頭低的「M頭」形態時,後市股價可能會有相當的跌幅。
5.通過KDJ與股價背離的走勢,判斷股價頂底也是頗為實用的方法: A) 股價創新高,而KD值沒有創新高,為頂背離,應賣出; B) 股價創新低,而KD值沒有創新低,為底背離,應買入; C) 股價沒有創新高,而KD值創新高,為頂背離,應賣出; D) 股價沒有創新低,而KD值創新低,為底背離,應買入;
6.需要注意的是KDJ頂底背離判定的方法,只能和前一波高低點時KD值相比,不能跳過去相比較。

最後,介紹一個股票入學網站:http://www.xiaosanhu.com/
祝你們玩的愉快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⑦ 蘇聯軍事實力,其實一點也不比德國差多少

當然,畢竟無論如何最後攻進柏林的是蘇聯而不是盟軍

莫斯科堅守600天

斯大林格勒堅守900天不陷落

而後一路反推到德國首都柏林

這叫不差多少?這明明是軍事比德國強不知道哪裡去了

-----更新------

Q:蘇聯總人口一億多嗎?

A:在維基網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概要中提到

1941年初蘇聯人口統計數為1.967億(包括新兼並地區),而1946年僅餘1.67億,因此蘇聯的實際死亡人數應該大於俄國官方公布的數據;

1.967億叫做一億多……沒毛病。

Q:雙方死傷到底多少啊?

A:因為很多人上不了維基,這里放網路的資料:網路:蘇德戰爭

  • 參戰方兵力

  • 納粹德國動員總兵力:1420萬(兵力最多時780萬)
    蘇聯動員總兵力:3460萬(兵力最多時1280萬)

  • 傷亡情況

  • 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Q:雙方軍事實力差距很大嗎?

A:恩,的確很大,就結果而言,連中華民國都沒有被開戰後4年就被推到首都。

Q:如果日本從東邊進攻,蘇聯就亡國了嗎?

A:首先要確定一點:日本從東邊進攻過嗎?

答案是,有網路:諾門坎戰役

大概就是日軍在諾門坎挑釁,然後被朱可夫帶著一票蘇軍揍了一頓從此再也不敢染指蘇聯國土,轉而去侵略東亞和東南亞了。

Q:真的打不過嗎?

A:打不過,真的打不過,在維基網路:諾門坎戰役中記載:

蘇軍從1933年春開始構築堅固的邊境陣地,並開始增兵。1934年6月,遠東蘇軍有11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650輛坦克、500架飛機,總兵力約23萬就;日軍駐滿兵力只有3個師、1個機械化旅、騎兵集團、3個獨立守備隊、約80架飛機,兵力約5萬人,加上日軍駐朝兵力,也不及遠東蘇軍的十分之三。

另外,在維基網路:遠東蘇軍中記載了,即使在蘇聯衛國戰爭最困難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期,蘇聯在遠東地區仍然部署了一百萬以上的部隊,在遠東部隊數量最少的1943年,仍然駐扎有1,156,961名士兵。

並且,諾門坎戰役時蘇軍還只有輕坦,但日軍仍然覺得難以對付,而在41年之後T34就出來了,你讓反坦克能力基本靠人彈的日軍拿頭去打?

Q:廢話那麼多,那為什麼蘇聯贏了損失還這么大?

A:因為蘇聯從來就不怎麼在意士兵的損失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俄國士兵就有個外號:灰色牲口。在蘇德戰爭初期,大量士兵被命令以血肉之軀來對抗德軍裝備精良的部隊。例如上面指揮諾門坎戰役的朱可夫將軍,他的指揮風格是利用大量的部隊對敵軍進行飽和攻擊,迫使敵軍露出防禦漏洞,再加以擴大。如果只是看交換比來論輸贏的話,那蘇軍怕不是要從斯大林格勒一路敗退到柏林了。

⑧ 次貸危機中暴露出的金融監管的漏洞有哪些

美國次貸危機最早顯現跡象是在2007年2月,當時匯豐控股最先發出警告,稱由於大批低收入房貸客戶無力償還貸款,公司為其在美國的房屋按揭業務增加18億美元的壞賬撥備。需要指出的是,當時市場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已經孕育了很久的危機。早在2000年,美國經濟學家、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委員愛德華?葛蘭里奇就已經向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指出了快速增長的居民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可能造成的風險,希望美國有關監管當局能夠「加強這方面的監督和管理」;在2002年,他再次拉響警報,認為「一些次級房屋貸款機構沒有任何監管,它們的貸款行為最終會危及美國人實現擁有住房和積累財富的兩個美國夢想」;到2004年5月,他更是明確地指出,「快速增長的次級房屋抵押貸款已經引發貸款違約的增加,房屋贖回的增多以及不規范的貸款行為的涌現」;在他2007年9月逝世不久前發表的文章里,葛蘭里奇揭示出美國的金融監管存在著嚴重的空白和失控問題,「次級房貸市場就像是狂野的美國西部,超過一半以上的這類貸款由沒有任何聯邦監管的獨立房貸機構所發放」。

今天我們再次重溫葛蘭里奇的文章時感到非常遺憾,葛蘭里奇的警告並沒有得到美國主要貨幣和監管當局高層的重視。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葛蘭里奇的絕大多數同事過度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相信任何從事放貸的金融機構都有能力控制它們的風險。正如格林斯潘在他2007年的新書《動盪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里所闡述的那樣,「政府幹預往往會帶來問題,而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只有在市場自我糾正機制威脅了太多無辜的旁觀者的那些危機時期里,監管才是必要的」,他們認為監管往往或者總是會妨礙市場的發展和創新。
但是,在2008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召集的聽證會上,執掌美聯儲達18年之久的格林斯潘坦承,缺乏監管的自由市場存在缺陷,眼下的金融危機證明,他針對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的想法和做法存在缺陷,這一點讓他「震驚」。在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為金融危機之後,格林斯潘這位自由市場主義的信徒呼籲應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這與其之前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
次貸危機下金融監管的六宗罪
次貸危機所暴露出的金融監管問題,一方面體現在對金融衍生產品設計及交易的監管不足,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對相關金融機構,如房貸機構、投資銀行、銀行表外投資實體、評級機構、對沖基金的監管存在漏洞。
金融衍生產品監管——監管存在真空地帶
次貸危機被稱為「21世紀第一個復雜金融衍生市場危機」。就連美國證監會(SEC)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也認為,「大量的沒有被監管的類似CDS 的衍生品為此次金融危機的頭號惡棍」。
2000年,在美國金融行業更加有力的公關活動推動下,美國國會通過了《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解除了對包括被視為華爾街金融創新「毒丸」的信用違約互換(CDS)在內的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監管,自此,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監控重任則全部落到了華爾街投行等金融機構內部治理的肩上。然而,目前的危機證明,單純依靠金融機構自身對衍生產品風險進行控制是遠遠不夠的。金融衍生產品監管制度和交易規則的缺陷,助長了衍生產品的過度投機,並最終引爆了危機。
首先,政府在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與構造方面幾乎不加干涉,政府隱含地假定衍生品交易雙方均能准確理解衍生產品的構造與風險,因此雙方的交易純屬市場行為,沒有干預的必要。在監管縱容下,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逐步偏離了基本經濟學原理:一是信用衍生產品的基礎產品違背了銀行信貸「可償還性」原則,沒有注重借款人的第一還款現金流,而是寄託於抵押物持續升值的前提上;二是衍生產品結構過於復雜,使基礎產品的風險在層層設計中變得更加隱蔽,違背了「讓客戶充分了解金融風險」的原則;三是監管當局對衍生產品的杠桿率沒有限制,致使風險過度放大,超出了市場參與者可承受的范圍。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方式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大量的CDO、CDS(信用違約掉期)主要通過場外交易(OTC)的方式進行。一般來說,場內交易會受到交易所的監管,但由於場外交易的衍生產品具有非標准性和不透明性,基本游離於監管體系之外。如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所說,「金融衍生商品是個新的『影子銀行體系』,是企業與機構間的私人合約,是在正常的央行流動法則之外創造金錢,它不是真正的貨幣,跟美元相比衍生商品只是寫有承諾的紙,甚至只是一個電子符號,它存在於正常的商業管道之外,缺乏有效監管」。
第三,由於金融衍生產品屬於表外業務,不需要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顯示,銀行對相關信息的披露相對有限,監管當局無法得到關於金融機構經營及投資金融衍生產品的充分而准確的信息,一旦出現問題,短期內無法確知問題的嚴重程度,導致難以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第四,由於缺乏一個統一的金融衍生產品清算系統,交易缺乏透明度,政府事實上並不清楚市場上各種衍生產品的交易規模與頭寸分布,因此一旦危機爆發後,政府在很長時間內甚至不能准確估計危機的嚴重程度以及波及范圍。
房貸機構監管——監管缺失導致次貸發放的失控
2001?2005年,美國房市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保持繁榮。另外,由於資產證券化技術的發展,住房按揭貸款的「發放—銷售」模式使風險得以輕易轉移,這些因素均刺激了抵押貸款機構超常規發展的慾望。特別是2005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眾多貸款機構紛紛降低住房按揭貸款的准入標准,放鬆了資信審查,向大量收入較低、信用記錄較差的人發放了「次級按揭貸款,甚至接受了缺乏充分資信證明文件或具有高債務—收入比的借款申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放貸標準的降低基本上都發生在聯邦銀行監管規定的范圍之外。此外,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使房貸機構得以在脫離消費者監督的條件下大量發放高價貸款。盡管相關監管部門一再要求改善次貸的信息披露,但收效甚微。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發放房屋按揭貸款的不僅僅是商業銀行,還包括許多獨立的住房貸款公司或經紀商。根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美國市場全部房貸中約60%和高價房貸中約45%經住房貸款經紀商發放,這些經紀商根本不在聯邦銀行監管機構的監管范圍內。

在上述背景下,美國金融監管當局並沒有及時對次級貸款的發放標准提供有效指引,也沒有及時將獨立放貸機構納入監管體系內。筆者認為,原因無非是兩方面:一是過於相信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認為市場能夠通過自行調節解決風險;二是認為次級貸款佔美國全部房貸的比例較低,不會引起較大的系統性風險。

在金融機構出於競爭壓力及利益驅動,放鬆資信審查、降低貸款標準的情況下,監管當局應及時對有可能危及金融系統的上述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才能防患於未然。而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無論是美聯儲還是美國財政部,都沒有對這一高風險的貸款發出任何警示,這表明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對次貸監管的確存在疏忽。

投資銀行監管——對流動性和資本金缺乏約束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人們開始將此次危機的誘因集中到美國監管者對華爾街大行過度寬容及監管缺失的制度層面上。在獨立投行模式下,美國證監會是投行的唯一監管機構,其對投行的監管也只限於與證券交易相關的活動,相關的審慎性監管和投資風險監管一直存有漏洞,因此一度成就了次貸危機之前美國投資銀行高杠桿、高盈利、自由擴張的發展模式。

美國曾在1929年大危機後一度加強了投資銀行監管。為了防止危機的再度爆發,美國相繼出台了多項重要法律,其中對投資銀行業務影響最大的是1933年美國頒布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 Steagall Act of 1933)。這一法律規定商業銀行(從事吸取和貸款業務)和投資銀行(承銷和發行證券)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使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出現了。但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業與混業一直是美國政策與立法中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一體化的發展,分業型的金融體制無法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業管理限制了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因此,要求混業經營的呼聲越來越高。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逐漸放寬了投資銀行的業務限制,並於1999年11月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限制投機和分業經營的禁令全部被解除。也就是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投資銀行不受傳統銀行資本充足率等方面的約束,它們開始通過金融創新廣泛使用高杠桿,投資行為越來越短期化,甚至為賺取高額利潤不惜違背職業操守。而上述高杠桿化且具有短期行為特點的業務擴張幾乎是游離於聯邦政府的監管之外的。
從2003年以來,高盛、美林等投行的杠桿率都從十幾倍躍升到30倍左右,而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仍只有十幾倍。在經濟繁榮年代,高杠桿為投行帶來豐厚利潤。但高杠桿使得投資銀行對流動性和維持自身高級別評級的要求很高。一旦市場環境惡化或自身財務狀況不佳,被評級公司降低評級,導致融資成本上升,繼而出現流動性問題等連鎖反應,就容易陷入困境。由於美國對投行的資本金、流動性等均缺乏嚴格的監管標准,導致風險與資本並不匹配。另外,作為獨立法人的投資銀行不是美聯儲的成員,出現問題時也不能得到美聯儲的救助,只有在商業銀行收購投資銀行後,美聯儲才能通過救助商業銀行間接救助投資銀行。

經過次貸危機的沖擊,美國投資銀行業進入重新洗牌的階段。美國五大投行中的三家(貝爾斯登、雷曼和美林)已經垮台,高盛、摩根斯坦利兩家碩果僅存的投資銀行也於2008年9月申請改組為銀行控股公司,這意味著它們從此納入傳統銀行的監管體系,美國獨立投行高杠桿、高盈利、自由擴張時代宣告終結。

銀行「表外投資實體」監管——虧損時重新並表引致信心危機

金融機構常常為特定的融資、並購等交易活動設立特殊目的實體(SPE,即Special Purpose Entities)。在融資活動中,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注冊成立一個與發起人隔離的特殊目的實體。這種實體不需要大額的資本金,一般由其母體注入高等級的債券作為資產,在此基礎上通過評級、增信等手段,獲得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的資格。這樣的實體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其依據的法律和遵循的監管准則和會計准則也有所差別。

SPE在2001年安然、世通等企業會計丑聞中已經聲名狼藉,但在這次金融機構危機中以新的變形體——銀行表外投資實體的形式卷土重來。銀行表外投資實體是一種由銀行發起設立並提供全部或部分債務擔保的證券套利安排,主要形式包括專為發行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而設立的管道公司(conit)、結構性投資工具(SIV,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等。

2001年安然公司破產事件發生前,SPE在發生損失時,其損失不須並入其母公司。安然事件促使美國監管當局從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以及會計合並准則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監管規則,以加強對SPE的監管。特別是在2003年對相關會計准則做出修改,要求在SPE發生損失時,對其擁有控制權並需承擔最終損失的金融機構應將此合並入資產負債表中。

但是,表外投資實體信息不透明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對表外實體尤其是銀行表外投資實體的有效監管不足的狀況依然在延續。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表外投資實體的業務模式給設立機構帶來的巨大風險逐漸暴露。以SIV為例,銀行通過發行短期票據和中期債券,將所得收益投資於如抵押貸款證券等高回報資產,所發行票據與結構性證券之間的差額即銀行所得利潤。由於旗下的SIV大規模投資於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次貸危機的爆發給大多數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均造成巨額損失。例如,管理著全球規模最大SIV資產、約佔全球SIV總資產四分之一的花旗集團,由於次貸危機以來SIV資產大幅縮水近40%,被迫於2007年12月將旗下7個結構性投資實體並入資產負債表中。另外,匯豐控股、法國興業銀行(23.12,0.48,2.12%)、西德意志州銀行也因旗下SIV的巨額虧損已經將各自的SIV並入資產負債表內。SIV成立之初獨立於銀行之外,不屬於銀行本身的業務,但造成損失後,銀行按照相關會計原則將其納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從而造成了銀行的巨額虧損和投資者信心危機。

評級機構監管——利益沖突規制有限,評級方法不夠透明

早在美國安然事件及世通公司倒閉案發生時,評級機構就曾因為相關的評級失責問題受到各方的關注和質疑,美國各界也以上述事件為契機開始重新審視信用評級業之運作及監管體制。在此背景下,美國國會於2006年9月通過了《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該法案的實施規則雖然填補了美國信用評級業監管體制的空白,但仍未解決諸多根本性問題。

首先,法案對信用評級業利益沖突的監管非常有限,評級機構對結構性融資產品構建的直接參與基本不受法案限制。2006年《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及其實施規則明令禁止的利益沖突情形只有四種:(1)若評級機構最近財政年度內10%以上的評級收入來自某一發行人,則該評級機構不得參與對其的評級;(2)若評級機構或其評級分析師、評級審核人員直接擁有某一發行人的證券或所有者權益,則該評級機構不得參與對其的評級;(3)評級機構不得參與對與其有關聯的發行人的評級;(4)若評級機構的評級分析師、評級審核人員擔任某一發行人的董事或管理人員,則該評級機構不得參與對其的評級。

此外,監管部門無權對信用評級模型及方法的科學、合理性進行實質審查,評級的准確性得不到保障。目前評級機構僅僅是簡要介紹評級的方法,無論是作為監管部門的美國證監會,還是機構投資者和普通公眾,都難以深入了解評級的數據來源和核心的評級方法。這使得市場和監管當局對評級機構的約束作用減弱,評級機構容易出現道德風險。

更重要的是,即使評級失真,投資者受到誤導,評級機構通常也無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為其評級只代表評級機構自身對次貸產品信用風險的「看法」,而非投資建議。例如,在美國涉及公司債務評級的法律案件中,法官一般會裁定評級結果屬於「觀點」,就像報紙的社論一樣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的保護。也許只有當法官不再把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視為言論自由范疇內的「觀點」,評級機構的現有業務模式才可能被打破,其評級結果的可信度才會得以真正的提高。
對沖基金監管——各國監管理念存在分歧,監管環境總體寬松

目前歐美等主要工業國家對對沖基金的監管比較寬松。首先,各國在是否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監管方面還存在分歧,體現為直接監管和間接監管的理念沖突。以德、法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大陸國家堅持前一種監管理念,強調監管的法律強制性、廣泛的適用性和市場規則的外部性,而美、英等國則主張後一種監管理念,認為應更多地強調監管的非強制性,市場參與個體的差異性和市場規則的自發性。

自2005年以來,德國對對沖基金提出了強烈質疑,將這個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主張實施政府主導的強制性監管,增強對沖基金的透明度。但德國的主張遭到了美英等國的強烈反對,只好轉向「自願地」建立行業行為規范,起草了《對沖基金行為規范》,目前也僅處於積極尋求相應支持的階段。

美、英等國認為政府指定的行為規范有可能會扼殺市場自發的金融創新並進一步阻礙市場效率的提高,因此反對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對對沖基金提出進一步的監管要求,主張尊重對沖基金的天然特性,由市場自發地進行調節。盡管美聯儲一向堅持審慎監管原則,但由於衍生品市場屬於一個發展迅猛的新興領域,很多配套的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尚未健全。保爾森認為,金融市場監管越少越好。伯南克亦表示,金融監管機構不應為信貸衍生品和對沖基金制定特別規則。

其次,對沖基金事實上在美國和英國享有較為寬松的法律及監管環境。美國實行高度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其監管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場為指導,認為市場自律是對沖基金監管的主要方式,不主張對沖基金進行登記注冊,從而使對沖基金在信息披露、投資策略等方面享有較大的自由度。根據美國1940年《投資公司法案》及其修正案,對沖基金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投資公司的監管范圍之外,免於注冊登記。投資對沖基金的機構和個人的最低資本限額分別為2500萬美元和500萬美元,投資者人數限定在500人以內。盡管先後發生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和「不凋花」(Amaranth)等大型對沖基金倒閉的事件,但美國仍傾向於維持目前的監管現狀。如2007年2月,美國總統金融市場工作小組發布了《私募基金管理指引》,肯定了目前的監管體制,認為足以防止對沖基金及其他形式的私人資本威脅金融系統的穩定。

最後,客觀上存在相當的監管難度。從注冊地來看,全球大約有55%的對沖基金選擇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以及百慕大等地作為注冊地,此類離岸基金管理了全球約2/3的對沖基金資產。在美國注冊的對沖基金數量佔全球的34%,管理的資產佔24%;在歐洲注冊的對沖基金數量佔全球的9%,管理的資產佔11%;剩餘的對沖基金大多在亞洲注冊。

「吃美國一塹,長中國一智」

美國次貸危機無疑為中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監管提供了反面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引起人們對中國住房按揭貸款市場潛在風險的高度關注。中國會不會重蹈美國次貸危機之覆轍?「吃美國一塹,長中國一智」,美國次貸危機對完善我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監管具有重要啟示。

美國金融監管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採用規則導向監管,即政府部門制定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並強制要求被監管對象執行。美國財長保爾森(Hank Paulson)於2007 年1月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演講時提出,「我們也應該研究在美國採用更多原則導向監管的現實可能性和好處的問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於2007 年5 月發表演講指出,「監管最好的選擇就是用持續的、原則導向和以風險為本的監管方法來應對金融創新。」

美國金融專欄作家吉姆?索羅維基曾以美式足球和英式足球的不同來比喻規則導向監管與原則導向監管的不同:「美式足球(橄欖球)和大部分其它的美國體育運動項目一樣,制定了詳細的比賽規則,它們有細致入微的比賽規則手冊,嚴格規定了運動員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甚至限制了他們在場上應處的位置);而英式足球是一種更純粹的以原則導向的體育項目,與眾多的美國體育項目相比較,英式足球規則更少,並且賦予裁判員至高的許可權,裁判員能夠打斷比賽進程甚至能影響比賽結果。」

美國的監管規則很多,因為美國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們更偏好「邊界明確的規則」。這種規則體系要求明確說明什麼是准許的,什麼是不準的。監管者也喜歡明確的規則,因為這樣的規則容易執行。結果是市場有越來越多的規則。但是,市場變化如此之快,以至於任何規則都會出現漏洞和例外。另一方面,如果規則太多,各個規則之間就可能出現矛盾,可以說,繁雜的規則也能創造套利的機會。實際情況正是由於這些規則自身愈來愈復雜,最終不能夠被人們充分理解,市場開始發展出用以避稅或者逃避規則約束的產品和服務。應對快速變化情形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有一套清晰的指導原則。

調整監管理念,加強外部監管、功能監管和事前監管

次貸危機是一場系統性風險引發的危機,所受損失的大小基本由參與程度決定,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是多項因素導致系統性風險不斷疊加,但一直沒有得到監管及貨幣當局的足夠重視。次貸危機的爆發表明,以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為主、外部監管為輔的風險管理和監管理念無法克服市場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是由於機構追逐利潤的動機可能使機構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另一方面,由於金融機構只對機構自身負責,而不對市場整體風險負責,因此其自身擴張行為就易埋下產生系統性風險的隱患。要識別和降低系統性風險,就必須從市場整體發展的角度,加強金融機構的外部監管,通過反周期的監管要求和宏觀政策,消除順周期的風險疊加因素。

另外,現代金融體系的監管應該更多地強化功能監管和統一監管。監管者要能夠審慎地評估金融產品,洞悉其對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針對這些變化,監管體系有必要從過去強調針對機構進行監管的模式向功能監管模式過渡,即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同類型的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統一標準的監管,以減少監管的盲區,提高監管的效率。

最後,要變「事後補救」為「事前監管」。雖然美國在次貸危機爆發後開始反思並計劃變革金融監管體制,但損失已經發生,並造成了嚴重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加強事前監督,對創新產品進行深入研究,評估金融產品對經濟可能帶來的風險,將風險消滅在萌芽中。

⑨ 美國中情局黑客之手有多長

隨著近9000份美國中央情報局機密文件近日被「維基揭秘」曝光,美國隱秘不露的黑客能力再次震驚世人。從手機到電腦,從汽車到智能電視,一切聯網設備對美國似乎都無秘密可言。那麼,美國中情局的黑客之手到底有多長?

「維基揭秘」發布中情局機密文件時說,文件提供者希望通過此舉促使公眾討論中情局的黑客能力是否已經超過他們所獲得的授權。這家網站批評,中情局對其黑客武器庫已經失控,其中大部分工具「似乎正在前美國政府的黑客與承包商中未被授權地傳播」,存在「極大的擴散風險」。

斯諾登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說,這些文件顯示「美國政府在美國產品中開發出漏洞,然後有意留著這些漏洞。(這些做法)不計後果,讓人無言!」

更令人失望的是,某些美國專家不顧擴散危害,甚至還嫌中情局的黑客能力不夠強大。

美國網路安全專家羅伯特·格雷厄姆說,從泄露的文件看,中情局似乎並不能通過互聯網遠程式控制制入侵三星電視,而是首先要利用快閃記憶體直接在電視中安裝病毒程序。此外,中情局也不能直接破解手機社交軟體的加密程序,而是要先誘使人們在手機中安裝帶病毒的軟體,才能繞過加密程序獲取信息。總之,中情局的黑客工具更多是「兒戲」般的惡意軟體或木馬,在技術水平上與國安局「相差甚遠」。

美國准備發動網路戰爭?

從白宮和中情局的最新反應看,「維基揭秘」曝光的文件應該真實可靠。白宮發言人肖恩·斯派塞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特朗普總統「極為擔憂」,因為這類泄密事件損害美國安全,「我們將會找出泄露機密信息的人,將按法律最大限度地起訴他們」。中情局當天也發表聲明說:「這樣的曝光不僅危及美國人員及任務,也賦予美國敵人以傷害我們的工具與信息。」

從此前斯諾登事件到此次「維基揭秘」事件,加上前不久《紐約時報》披露美國政府曾試圖利用網路攻擊擾亂朝鮮導彈試驗,都顯示出美國政府的黑客在互聯網上極其活躍,也佐證了斯諾登此前有關美國情報機構正致力於准備網路戰爭的說法。

解密文件顯示,中情局還特別設立一個小組,專門負責收集、管理「偷自」俄羅斯等國家的黑客軟體,因為這樣做不僅能豐富中情局網路攻擊的花樣,還能留下「假指紋」,讓調查人員誤以為是遭到了其他國家的網路攻擊。

網路安全專家格雷厄姆在其博客中寫道:「一名殺毒研究人員對我說,他們此前曾猜測來自俄羅斯等國的一種電腦病毒,現在可以認為是來自中情局,因為它與這次爆料中的某個病毒的描述完全匹配。」

由於美國駐德國法蘭克福領事館被曝是中情局的秘密黑客基地,德國外交部發言人說,這類問題一次又一次出現,德國會非常嚴肅地對待這個信息,並就此同美方保持接觸。

⑩ 機械公敵的裡面誰是敵人 人類 機器 誰能給我個讓我信服的理由

「《機械公敵》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中心概念是機器人沒有問題,科技並不是問題本身,人類邏輯的極限才真的是問題,而最終,我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這是威爾·史密斯出演該片的最大體會。
--維基作為主腦,不具備感情,只有邏輯,所以邏輯成為了它對付人類的理由。雖然片尾它稱自己進化了,但還是沒有感情。
而sunny是博士特意製造的具有感情的機器人,所以當主腦維基勸告它執行主腦的計劃時它說照這么做是heartless(無情的),所以它會幫助人類。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