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金現貨 » 大維德基金會

大維德基金會

發布時間: 2021-09-10 04:07:00

⑴ 汝窯茶杯怎樣開片

很多使用汝窯茶具的朋友發來私信問我,汝窯是開片大好還是小好、為什麼我的杯子開片不均勻,看起來臟亂不堪,為什麼有的開片紋路是金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怎麼樣才能養出漂亮勻稱的金線等問題。

10,汝窯開片大好還是小好

關於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了解汝窯的朋友都知道,汝窯是經過高達1300多°高溫燒制的,在這個高溫情況下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燒出來器型能否完整都是問題,就更加別說開大片還是小片,其實不管是開大片還是小片,只要使用對了方法,時間長久之後潤養出來的杯子,便會越養越美。隨著年頭變久,其釉色和釉面也會愈發溫潤,像一塊經這幾代人使用過的古玉,散發出迷人的熒光,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⑵ 宋代八大名瓷包括哪些各有何特點

河北曲陽定窯:
在宋代屬定州(現曲陽)境內,故名「定窯」。定窯創燒於唐代,經過五代,於北宋時達到鼎盛時期,在元代時仍繼續生產。以出產白瓷著稱,胎薄而輕,質地堅硬,色澤潔白,不太透明;此外定窯也燒制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分別稱「黑定」、「紫定」、「綠定」。定窯以裝飾見長,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輔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
定窯雖然是民間瓷窯,但北宋後期也為宮廷燒造了大量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河南汝州汝窯:
在宋代屬汝州境內,故名「汝窯」。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在北宋被金滅掉後,汝窯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幾十年,在南宋時,汝窯瓷器就已經很稀有了,流傳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僅65件,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德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窯瓷器的博物館不到十家。
汝窯以燒制青瓷聞名,汝窯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周身布滿縱橫交錯的紋片,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說。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超過20厘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厘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陽光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禹縣鈞窯:
是宋代初河南鈞台(今禹縣)建立的瓷窯。鈞窯土脈細,釉彩有兔絲紋:紅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蔥,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種顏色,俗稱海棠紅、梅子青、茄皮紫、天蘭等色彩。以釉色窯變見長,素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雙」的特點。同樣的釉色,入窯經1350度高溫燒成後,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樣,並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景觀效果。
開封官窯:
是北宋大觀、政和間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窯,稱為官窯。官窯瓷器土脈細潤、紫色,體薄,紫口鐵足(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大觀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大綠三色;政和以後的官窯瓷釉只青帶粉紅色,但是有不同濃淡。修內司郊壇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黃三色,有冰裂紋,隱紋如鷹爪。
官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黃色、紅紫色的蝴蝶、飛鳥,走獸等形狀。
浙江龍泉哥窯:
哥窯器物胎色較深,胎質細膩,足邊及口沿釉薄處也可見深色胎,製作工藝精湛,裝燒方法亦採用支釘支燒或墊燒,一些盤爐器物的足底有極為規整的圓形支燒痕。釉色以青灰、米黃為多,釉質肥潤,釉面有細碎的片紋,紋分兩種,一種開較大的黑色片紋,另一種是在黑色片紋中又開細小的黃色片紋,俗稱「金絲鐵線」,是哥窯器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河北磁州窯:
建於宋代,所燒器物純供民間使用。
磁州窯以黑釉剔花瓷和鐵銹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紋飾,將紋飾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燒成後黑白對比分明,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裝飾效果。
陝西耀州窯:
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耀州窯瓷以刀代筆的刻花裝飾最為精湛,運刀揮灑如行雲,刀下線條如流水,講究一氣呵成,刻成後紋飾奔放遒勁,線條活潑流暢,立體感極強,再施以透明的青綠色釉,燒成後更顯器物淡雅秀麗,格調高峻。裝飾技法以刻、印、劃、雕、堆、鏤空為主。
江西景德鎮景德鎮窯:
景德鎮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稱名冠天下,並創造了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素三彩、玲瓏、高溫色釉等精巧絕倫的名瓷。

⑶ 宋朝的瓷器會落 大宋官窯 的款嗎

宋代有大宋通寶錢幣,就會有大宋官窯款瓷器,大宋官窯只代表北宋趙徽宗京師私立的官窯,真品很少見到,所以說目前還有爭議,就像50年代以前認為沒有元青花一樣,如果沒有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寫有張文進的那對至正型大瓶作證,到今天也不會認可元代有青花瓷,所以說有記載的有傳說的事情,就有可能會存在,只是太少,有待真品出現吧

⑷ 黃秀純是鑒寶專家嗎

是的!

黃秀純專家老師是中國古董文化鑒定專家,從事古董鑒定工作,一直以來黃秀純專家老師深入鑽研中國古董文化,對於陶瓷器鑒定有頗為深刻的認識和經驗。

主要著作: 《北京龍泉窯發掘報告》、《北京金代皇陵》、《白釉紅綠彩瓷賞析》、《遼韓佚墓出土越窯青瓷》、《鈞窯及鈞窯系》等。

現任:

■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考古學會會員

■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

■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高級鑒定顧問

■博寶藝術網特邀專家

■CCTV《鑒寶》專家團成員

■《鑒寶》雜志學術顧問

■北京海津文物鑒定中心陶瓷鑒定專家

黃秀純老師目前就任上海成昊展覽服務有限公司首席鑒定專家。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黃秀純老師主要代表

黃秀純自傳《考古人生》

[2]《北京龍泉窯發掘報告》

《北京金代皇陵》

《白釉紅綠彩瓷賞析》

《遼韓佚墓出土越窯青瓷》

《鈞窯及鈞窯系》等。

黃秀純解讀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從「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到拍賣場上的瘋狂,不到百年時間內,元青花的地位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日,「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這次空前的團聚,穿越了滄桑,73件元青花同訴14世紀的一段傳奇。

標准器的集中

亮相

元青花真正納入人們視野與第一標准器的亮相有關。

1929年,英國學者霍布遜(R.Hobson)在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藏品中發現一對從福建華僑吳賚熙手中購得的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專家黃秀純介紹,這對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為何流落國外。

這中間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賚熙。還是1929年,吳原本打算將這對青花雲龍象耳瓶送到琉璃廠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隻瓶子頸部的題記卻讓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來,在這只瓶子的頸部,蕉葉紋空白處書有6行62字的青花楷書題記:「信州路玉山縣順誠鄉德教里荊唐社奉聖……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

文中的紀年款識「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順帝時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常識:「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幾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將這一瓶子定為贗品。

或許因無奈,或許因氣憤,吳齎熙將這對瓷瓶帶到英國,並賣給了一個叫大維德(Percivsl David)的人。這才有了英國學者霍布遜的新發現。

作為英國一位著名的中國古代陶學家霍布遜,首先對瓶頸上所書「至正十一年」的年號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眼前一亮:由於它們的出現,一段中國陶瓷史將由我——一個外國人來改寫。霍布遜當即發表文章。

然而,霍布遜對元青花的發現基本是束之樓閣。以至於在上世紀30年代,英國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罐還被定為明代正德年產品(後來改為元代,現藏大維德基金會)。

20多年後,也就是1952年,美國學者弗瑞爾美術館館長約翰·波普(John Pope)又以這件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為標准器,對照伊朗亞塞拜然的阿爾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普·撒萊宮殿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其他青花瓷器進行了深入的類比研究,確定了數十件原來劃歸為明代的青花瓷器為元代青花瓷,並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漸漸進入到學界的研究視野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陶瓷專家黃秀純指出,不要說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紀60年代前,多數人還沒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學界也只是零星的討論,「60年代我剛開始學習瓷器鑒定,對於青花瓷一般的說法是認為明洪武、永樂階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幾乎成了元青花分類的一大標准。隨著研究的深入,作為第一標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館陶瓷專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覽中,就是一次標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於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華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龍紋八棱帶蓋梅瓶就是一典型。這件八棱帶蓋梅瓶高達51.5厘米,形體巨大。

首博鎮館之寶率團

黃秀純早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過元大都的考古發掘。經過8年的考古,發掘26處遺址,之中便有元青花瓷的出土,現都藏於首都博物館內。

為了這次展覽,首都博物館將家珍亮相,其中包括1970年出土於北京市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窖藏的元青花鳳尾扁壺等。

說起這些元青花的出土頗有一番故事。1970年初,黃秀純等考古研究人員正在單位學習,突然接到一鐵路工人的反映,稱舊鼓樓大街豁口發現了青花白地的瓷器,「一聽這話,於傑就特意跟我說,這事非常重要。」

於傑是考古界的前輩。黃秀純回憶,於傑一聽到這消息就非常激動。因為舊鼓樓大街豁口是明洪武時期的城牆所在,而元代的東西早就被埋入了地下,「那地底的東西肯定要早於明代。」

然而,在那個特殊年代,於傑等人被要求學習,只能允許在每周的二、四、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於傑和黃秀純決定先趕到現場。問當時的工人,結果卻被告知那些瓷器都被砸碎了。黃秀純至今還記得於傑聽完此消息後,悲傷立馬溢於言表。於傑和黃秀純借了兩把鐵鍬,在允許的日子裡開始了挖掘,「挖掘後,我們將這些瓷片進行黏對,發現有十幾件元青花。」

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鳳尾扁壺。

為了加以對照,此次展覽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梨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出土的青花鳳尾扁壺。與首博藏的鳳尾扁壺不同的是,新疆的鳳尾為鋸齒紋,首博為卷草紋,被研究者認為是「一鸞一鳳」。

伊朗吹來異域風情

元青花已將外銷納入了制瓷工藝中,為了適應外銷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這些異域型元青花多為花口大碗、大盤等。此次從伊朗國家博物館借展的6件外銷異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國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國家。王春城指出,根據出版物來統計,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現收藏於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青花藍地白花雙鳳紋菱花口大盤,口徑46厘米,王春城解釋這么大的口徑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地區的生活習慣而製作的。

青花瓷以鮮活、艷麗、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獨樹一幟。素胎勾勒、鈷料呈色、釉下彩繪,從中原文明中汲取養料,又吸納草原的豪情,更蘊含著異國的風韻。但它的天價比它的特色更吸引眼球。元青花為什麼這么貴?這還要從元青花的家世說起。

元青花的前生

元代歷史較之元明清為短,只有98年,然而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元青花的出現,讓我們對青花瓷的認識向前推到元代,但元青花真的是一蹴而就?

成熟完美的元青花,似乎在挑戰中國瓷器發展史中的常規。不過,很快揚州的一次發現便推翻了這一疑問。黃秀純介紹,1975年在揚州發現的一塊藍彩枕片,引發了唐青花的說法。

1975年,南京博物院在揚州唐城遺址晚唐底層中發現一塊用藍料繪成圖案的枕片。隨後1983年和1990年的兩次發現讓文博界有了更多的證據。

就在唐青花漸露面目時,各地也時有宋青花發現的報道。1956年,在拆除浙江龍泉金沙寺塔時,在底層發現了一完整的青花碗,根據同時出土的塔磚模印「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推斷這一青花碗是北宋初年。

不過,在王春城看來,唐青花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實,而宋青花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從唐青花的星星之火開始,元青花終成了燎原之勢。王春城解釋,即使我們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宋青花的存在,但從瓷器發展脈絡上看,宋代瓷器非常發達,燒造瓷遍地開花。尤其在河北磁州窯,釉下彩繪的繪畫技術都已經很發達,這些都為元青花的突飛猛進奠定了基礎,「因為青花瓷必須是釉下彩。」

事實上,釉下彩技術已經有多年的發展,王春城介紹目前可知的最早釉下彩瓷器為三國時期吳青釉釉下褐彩盤口壺。

與釉上彩不同的是,釉下彩必須要先在做好成型的胚胎或素燒瓷胎的表面,用含金屬氧化物質的天然礦物作為顏料來進行彩繪,描繪出裝飾紋樣。進而外施一層無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釉料,入窯高溫一次焙燒而成,「透明的玻璃釉,透出下面的彩繪,這樣經年使用後,使用痕跡傷及的是釉,而不是彩,可以保持色彩始終艷麗。」

元代包容性養出元青花

元青花成熟魅力的綻放,更被視為是一種多元文化交流下的產物。

唐青花的出現,或已受了波斯陶藍花白地的影響。而到了蒙古人那兒,這種對藍白的喜歡已經成了一種崇尚。

王春城解釋,元代蒙古人是第一民族,色目人是第二等級,其中色目人就包括回族。由此,伊斯蘭文化在當時甚為發達,「回族文化對於元青花有很大影響。」

蒙古當時跟西域的關系密切,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亞、西亞,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蘭文化的突厥人湧入中國,帶來了西域的文化。

元代的各類文獻中,都將這種東來的穆斯林統稱為「回回人」,「歷史上伊斯蘭國家人經商能力強,在經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由此必然會對元代青花的製作產生影響。」

與此同時,南北交流也成了元青花成熟的一大動因。王春城指出,中國自五胡亂華時代,就有了人口的大規模遷徙,北方中原人員開始往南遷,「這部分人口大遷徙中自然包括藝術匠人,這種人口流動對於文化的交流有一定影響,在元代也是如此。」

元代以後,大量北方工匠南遷。北方工匠繪畫能力較強,類似磁州窯就是以繪畫見長,自然也就在南遷後將這一特色予以發揮,「元青花與一批有素質的文人參與也有關。」

事實上,無論是異域文化的交流,還是南北文化的交流,都是元代文化包容性的體現。王春城認為正是這種文化的包容性讓元青花最終成為世界的精彩。元代統治者,只統治了98年的歷史,然而燒制的瓷器不僅有元青花,還有青白釉瓷器。

「小小景德鎮燒的青白釉瓷器和青花瓷就呈現了多種風格,這主要是元民族的包容性非常強,對佛教、道教、儒家都吸收,這種文化上的習性在流傳的器型上就可見一斑,」王春城指出,沒有元代的打造,青花很難成為國瓷。

而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題材表現還不一樣,它的題材尤其多,有花卉、魚藻、翎毛走獸、龍鳳、人物,什麼都畫。元青花早期的題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獸、龍鳳,後期出現了大量戲劇故事,畫人物。

之後又著重於刻畫人物,這主要受了元曲和小說的影響,情節畫被匠人們熱衷。而朱元璋沒拿下江山之前,長時間駐扎於景德鎮。他對景德鎮的陶瓷生產也許有過影響,由於他的關注,人物紋的作品開始逐漸增多。

元青花以沉穩動人

從唐青花向元青花的跨步,王春城用純蘭墨水向碳素墨水轉變這一比喻。從絢麗的唐青花演變成沉穩的元青花,這不啻是一場蛻變。而這一切與青花瓷的原料極為相關。

青花瓷中的青花一詞,在王春城看來頗具形象功能,「青花簡單地稱,就是白地藍花瓷,古代青和藍相同。」

而之所以發藍,這與一種神奇的鈷料有關。青花瓷以含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然而,不同時代的鈷料成分是不同的。

唐青花瓷胎還不十分緻密,白度不高,在胎、釉之間均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唐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料成色大多發色鮮艷,青花紋飾的成色大多數不穩定,有流、暈散現象,「從視覺效果來看,唐青花比較絢麗,藍得更為艷麗,是純藍墨水的感覺。」

唐青花青花料中可見明顯的黑色結晶斑點,結晶處成色更顯濃艷。據測,唐青花的主要著色元素是含高銅、低錳的鈷礦料。此外,唐代青花瓷器的釉氧化鈣含量較高,屬石灰釉,燒成溫度達到1170-1210度。在高溫下,釉的黏度較小,加之釉層很薄,青花色料在高溫下燒成時易於擴散,故唐青花的青花料往往擴散到整個釉層,在有色料的部分將釉層染成藍色玻璃體。

到了元代,元青花的瓷胎則開始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配製的制瓷原料,在瓷石的胎泥中滲入了一部分高嶺土,而中國瓷器在宋代以前都是以單一的一種瓷石為原料制胎的。這一革新使得元青花瓷器胎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明顯增加,達到20%左右。比較沉穩。

而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類似國產料有平等青、浙青,進口料則有蘇麻離青。這是根據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當地人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

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則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王春城指出,在部分元青花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鈷料的不同,使得元青花的藍更沉穩,是碳素墨水的感覺。」

不過,元代青花瓷器的制胎原料,因淘煉技術不如明、清,故胎內所含的雜質較多,致使在砂底上可以看到砂眼、刷痕和黑褐色的鐵質斑點。在底足、口邊常呈現一種火石紅斑,俗稱「火石釉」的。由於元青花多砂胎底,胎體厚而重,雖然燒成溫度已達1250度,但還燒不透,瓷化程度也不高。直到明初,胎上還有明顯的粗糙輪廓,器底還附有窯渣。

■昂貴之源

元青花在元代就已稀罕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價為1568.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3億元,成為全世界中國工藝品中的最高拍賣價,紀錄保持至今。

1993年至1996年,英國牛津大學考古系博士蔣奇棲,曾考察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地博物館後,得出結論:現在所知的(元青花)只有300件。此後,這句話被誤傳為「全世界只有300件,激發了人們的淘寶熱情。」王春城認為,蔣奇棲的考察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此之後,國內一些地方也有元青花出土。

存世量或許已經突破了300件,但元青花的存世量少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王春城指出,元青花現在的火爆,縱然與國際拍賣市場有關。但追溯歷史,元青花在元代本就是稀罕品。現在能推斷的是,元青花在當時社會是作為重要藝術品存在,從歷史存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來看,元青花在當時就是珍稀品。

73件元青花珍品盛大來京,齊聚首都博物館,其中既有首博的鎮館之寶,也有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送展珍品。元青花為何價值連城?它的藝術魅力源泉何在?本報記者將和專家一起解讀元青花的秘密。

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鳳尾扁壺。
為了加以對照,此次展覽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梨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出土的青花鳳尾扁壺。與首博藏的鳳尾扁壺不同的是,新疆的鳳尾為鋸齒紋,首博為卷草紋,被研究者認為是「一鸞一鳳」。
伊朗吹來異域風情
元青花已將外銷納入了制瓷工藝中,為了適應外銷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這些異域型元青花多為花口大碗、大盤等。此次從伊朗國家博物館借展的6件外銷異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國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國家。王春城指出,根據出版物來統計,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現收藏於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青花藍地白花雙鳳紋菱花口大盤,口徑46厘米,王春城解釋這么大的口徑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地區的生活習慣而製作的。

參考了解:http://ke..com/view/9105868.htm

⑸ 哥窯瓷器落款有官字的嗎

哥窯瓷器落款有官字的,下面介紹一下哥窯以及鑒別方法。哥窯瓷器以爐、瓶、洗、盤、碗等仿古式樣為主,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大開片中套小裂紋,即所謂的「金絲鐵線」。哥窯瓷器的釉屬於無光釉,釉層極厚,有的地方厚到了與胎 的厚度相同的程度,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哥窯瓷器的胎體多為紫黑色、鐵黑色或黃棕色,說明胎料中含有較多的鐵質和其他金屬雜質,因此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徵。作為一種變廢為奇的名貴瓷器,從明代開始出現了大量的仿哥窯瓷器,到了清代發展到了頂峰,其逼真程度往往令人難以分辨真假。
哥窯瓷器的鑒別方法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的名窯。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國際拍賣市場上,近兩年每出現一件,一般成交價都在上百萬美元。現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器,95%以上都是現代仿品。目前,對哥窯瓷器的認識,主要從兩個方面獲得。一是古代文獻記載。據《國寶大觀》175頁程曉中「哥窯海棠式洗」說:「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哥窯記載,最早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里除柴窯迄今既不見器物,也未見窯址外,餘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窯。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論》:『舊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對哥窯記載最詳細的,要屬嘉慶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根據這些記載,人們便把上海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世界著名博物館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帶開片,有紫口或有鐵足的器物稱之為傳世哥窯。」二是清宮舊藏的流傳有序的哥窯瓷器。傳世哥窯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爐、洗、盤、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黃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黃色為多。胎體顏色分黑灰、淺灰、深灰、土黃等色,以黑灰色胎為多。哥窯瓷器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開片,它是由於瓷器冷卻時,胎釉收縮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種缺陷,但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哥窯以優美的開片而聞名,有金絲鐵線之稱,其大開片中套小開片,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小開片顏色發金黃,稱金絲。從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瓷來看,不完全具備紫口鐵足的特徵。有的有紫口,無鐵足,有的有鐵足,無紫口。哥窯瓷器從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現代都有仿製,明清仿製哥窯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沒年款的。明清仿哥窯瓷器與哥窯瓷器特徵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⑹ 汝窯的價格

由於汝窯瓷器存世量只有67件半,在拍賣市場上價格相當不菲,一片小小的瓷片也要百萬有餘。

金滅北宋後,汝窯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窯瓷器已經非常稀有。

全世界收藏有汝窯瓷器的博物館不到10家。1992年一件直徑8厘米的汝窯小盤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的一次拍賣會上以154萬美元成交。之後,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汝窯三犧尊更是創下5000萬港元的天價。

汝窯的過人之處:

汝窯是中華傳統制瓷著名瓷種之一,中國北宋時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

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汝窯

⑺ 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瓷器放在哪個博物館里

大維德基金會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維德爵士( Sir Percival David)1950年將所藏中國古代陶瓷捐贈給倫敦大學,於1952年正式成立為大學博物館,就是現在的大維德中國藝術館(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⑻ 馬未都:我的新博物館建成後,將捐出名下文物,兒子會支持嗎

馬未都的博物館目前已知有五家,北京、上海、廈門、杭州、天津等。其中,北京是本館,其他幾家是分館。但是馬未都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他本人對於自己的新博物館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按照他早年的說法「我的新博物館建成後,將捐出名下文物,還獲得兒子的支持」,可見馬未都是下了一個非常大的決心。那麼,馬未都的新博物館錢從何而來?捐了之後又如何運轉?

馬未都兒子畢竟常年在西方環境中,講究獨立自主。馬未都說新博物館建成後將捐出名下所有文物,馬天就當即答應捐了就捐了吧!一個有眼光的父親,一個有大局的兒子,馬未都父子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刻。曾幾何時,有不少人在質疑馬未都為何不把文物給捐了?反正,圍繞這個話題如何如何說的比較多。其實,馬未都沒有我們大傢伙想的那麼狹隘,他早就把這個問題想好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馬未都擔得起一聲「馬先生」!

⑼ 元青花到底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仿製的

四十年代,

就元代青花鑒定,個人和行業買家觀點,相互交流學習。
1.畫工流暢自然,比較典型紋飾,和蒙古文化紋飾。
2.畫風大派,仿品拘泥。
3.蘇料。
4.鐵銹斑。
5.暈染。
6.接胎痕。
7.手拉加印模復合胎。
8.火石紅。
9.高領,麻倉,二元配方。
10.修胎跳刀。
11.出土沁。
12.胎斷面蜂孔紋。
13.縮釉棕眼。
14.螺旋胎。
15.包漿肥厚。

現在騙子拍賣公司多,注意保護自己。 鄙人從事文物鑒定工作,可以交流。

熱點內容
利率越低債券價格高 發布:2021-09-10 11:04:26 瀏覽:403
基金交易原則 發布:2021-09-10 11:03:50 瀏覽:464
車險如何網上買保險 發布:2021-09-10 11:03:14 瀏覽:970
英國郵局申根保險價格 發布:2021-09-10 11:03:13 瀏覽:16
果洛網上炒股 發布:2021-09-10 11:01:59 瀏覽:9
股市中的換手率內盤也算在內嗎 發布:2021-09-10 11:01:56 瀏覽:80
60歲老年人保險價格是多少 發布:2021-09-10 10:58:41 瀏覽:606
匯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發布:2021-09-10 10:57:17 瀏覽:66
河南期貨從業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1-09-10 10:57:14 瀏覽:422
乙烯期貨價格 發布:2021-09-10 10:55:20 瀏覽:735